雷达绘制人生
2014年09月19日 08:49 来源:gh阅读次数: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bet365官网下载吴嗣亮教授
摄影、编辑:王玉伟
吴嗣亮教授是bet365官网下载雷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责任教授,长期从事雷达、航天测控与卫星导航定位等无线电动态定位测量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科技事业,对待工作认真,对待科研严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国家信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14年先后获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大胆创新,靶场测量勇建功
2014年新年伊始,吴嗣亮教授等发明的一套高速交会目标相对定位测量技术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当吴嗣亮教授从李克强总理手中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时,22年的时光仿佛在他眼前一晃而过——这份荣誉来之不易,它凝聚着整个科研团队整整22年的辛勤工作和默默付出。
从立志从事科研工作的第一天起,吴嗣亮就时常提醒自己:做科研,要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吴嗣亮所从事的高速交会条件下大范围、高精度相对定位这一个技术难题,被国外认为是“It is like finding a needle in a haystack”(如同大海捞针)。面对重重困难,吴嗣亮并没有退缩,他和团队成员结合国防装备建设需要,从测量原理的创新着手攻克了难题,2003年以来他们所研制的技术已先后用于“高新工程”十余型导弹试验鉴定,有效提升了我军靶场综合测控能力和试验效率。这一技术项目的创新点在于“用这套技术研制出的海、 陆、空、天系列测量装备,为导弹命中精度的全天时、全天候定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这个项目从原理、方法到实现技术,所用的全是我们自己独特的一套思路,完全不同于国外。也正因为这种原始创新,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才达到了比国外同类技术高出几倍的水平”。
坚持不懈,助力天神紧相拥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在跨越了近130万公里的追逐历程之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茫茫太空紧紧“相拥”,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圆满成功。在这场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展示中,由吴嗣亮教授领导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信号处理机,全程提供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参数测量信息。随后的两年,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次又一次给吴教授和他的团队带来成功的喜悦。
“神舟”与“天宫”的成功对接只在刹那间完成,而对于吴嗣亮的科研团队而言,为了这瞬间的“相会”,他们却是付出了“十年磨一剑”的努力。
项目初期,吴嗣亮面临着自筹经费有限、原理样机和工程样机攻关遇难,项目迟迟不能纳入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等困境。面对这种常人难免会退缩的处境,吴教授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与合作伙伴风雨同舟,因为他相信先进的技术总会有用武之地。2009年初,载人航天工程终于将微波雷达作为测量手段纳入研制计划,但留给他们走完初样电性件、鉴定件到正样件全流程的时间已不到两年。就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吴教授和整个团队争分夺秒,以高强度的工作模式按照载人航天的高标准走完了工程化的全过程,为“神八”、“神九”、“神十”与“天宫”在茫茫太空中找寻到对方换来那“深情一吻”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后续交会对接雷达研制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吴教授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下,未来的一艘艘“神舟”、“天舟”也会更加自如地遨游于太空,咬住“天宫”不放松。
锐意进取,航天测控谱新章
2006年起,吴嗣亮教授带领团队进入航天测控技术研究领域,在具体工作中,他们始终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不断突破难关,积极推动相关领域技术的进步。从研制的第一台测控应答机产品2009年发射入轨工作至今,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推动我国该领域技术进步的一支生力军。与此同时,吴教授还主持完成了北斗二代导航重大专项“扩频测控上下行链路抗干扰技术”攻关,率先突破混合扩频测控关键技术,为北斗二代导航工程应急测控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发展新一代航天测控技术奠定了基础。
质量与可靠性是吴嗣亮教授研制全过程常抓不懈的工作。他经常告诫团队成员:产品上了天,过失将无法补救,失误就会变成犯罪。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管理规章制度,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所交出的产品均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2013年5月13日,我国高空科学探测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飞行器引路导航的就是吴嗣亮教授带领团队研制出的某体制测控应答机。该应答机需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实现对高轨飞行器的高精度实时定位导航,技术指标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尤其是体积、重量和功耗限制严。面对挑战,吴嗣亮教授带领团队扎实工作、锐意创新,突破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历时5年,高质量研制出目前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功耗最低、测量通道最多的同体制应答机产品,并数次带队赴艰苦站点执行对接任务,冒着严寒连续奋战在试验一线,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为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凭着坚强的意志、务实的作风、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良好的感召力,吴嗣亮教授领导团队出色地完成了研制任务,为我国高轨飞行器提供了一种高精度的实时定位导航新方式。为此,他个人和团队分别获863某重大项目“杰出贡献先进个人”、“杰出贡献团队”。努力拼搏,卫星导航再亮剑
在吴教授看来,遇到技术问题和困难,就是找到了创新的基点和机会。面对技术难题,需要有无所畏惧的“亮剑”精神。
2006年底,军方要通过“实物比测”遴选军用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高动态、抗干扰关键技术攻关单位。面对这场招标,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异常紧张,因为当时团队在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竞争对手们早已先行多年。也正是这场里程碑式的较量,吴教授在遇到问题时的临危不乱以及他在解决问题时的缜密思维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竞争中的劣势和技术上的难题并没有让吴教授灰心,他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地投入到了那场九天九夜的攻坚战中,并带领团队以优秀的成绩硬是从别人碗里分了一杯羹。
2009年初,军方要再次通过“实物比测”遴选出军用卫星导航接收机典型示范任务承担单位。为了获胜,吴教授提出了一种大胆的方案,拟通过系统化、实用化学术界的相关前沿理论成果来取得核心技术跨越式突破。当时团队中所有人都觉得太冒险,而且进度也难保证,但是吴教授详细分析可行性后告诉大家:“如果沿用常规方法,大家都照着国外公开的路子走,尽管可以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很难形成特色和优势,更不可能超越国外。我们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做就做这个领域的技术引领者”。最终,团队在吴教授的激励和带领之下,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取得了遥遥领先的成绩。
至今,团队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在国内依然无可匹敌,研制的多款机载、弹载、车载军用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已用于我军多型主战装备,促进了抗干扰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显著进步。
率先垂范,培育团队精气神
合作精神是科研团队进步的关键。作为团队的领路人,吴嗣亮崇尚“行胜于言”,并且以身作则地在责任心、毅力、拼劲上做出表率。事实上,吴教授所倡导的“以解决国家发展中的相关技术难题作为自我价值的实现目标”,深刻影响着青年教师和学生,已成为团队的集体价值观。
与生活中随和的一面不同的是,对待工作,吴教授特别执着和严苛。他最常对团队里教师和学生说的话是:“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别想当然”。在他的影响上,这种严谨求实、讲求完美的态度已成为团队的学风,多年来保障了各项重要科研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吴嗣亮教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熬夜,特别能坚持”。无论是茫茫大海、苍苍戈壁还是无际草原、冰天雪地,他总是坚守一线。寒来暑往,年复一年,面对每一项科研挑战,他跟大家一起废寝忘食,攻克难关;周末、假期,夜深人静,实验室里常有他的身影,他跟大家一起摸索创造,一起等待科研的成果。吴嗣亮教授正是以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锻炼出一支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科研队伍。
吴嗣亮教授和每个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科学家一样,都愿意用生命去书写一个理想。在这条科技报国的道路上,吴嗣亮教授始终立足国家对尖端科研的现实需求,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数十年如一日为之奋斗,一心一意做好每个项目,一点一滴积累科研成果,改变着科技的样态,也改变着国家的命运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审核:王建光)